掩盖不了的谎言殊死的血战衡阳保卫战

三年前的一个夏夜,在衡阳雁城宾馆的一个房间里,只有三个人。我,衡阳市图书馆丁民先生和从西班牙来衡阳的方略先生,方先生是衡阳保卫战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方先觉将军的长子。我们非常舒适地坐在沙发里随意聊着,房间里只开了一盏台灯。避开了白天的众多网友和来访者,十分地清静。一杯清茶。秉烛夜谈,实在是人生的一件快事。丁民先生是衡阳市资深的多年研究衡阳保卫战史的学者,谙熟史实,八十多岁高龄的方略先生思绪敏捷十分健谈。

掩盖不了的谎言殊死的血战衡阳保卫战

    事实上,我们的谈话主题并不轻松,1944年6月至8月间发生在衡阳震惊中外那场的恶战—衡阳保卫战,以及战后几十年中的浴血孤城英雄的无奈的结局。

    衡阳保卫战的评价问题最终的焦点在最后的是协议停战还是投降或投敌的问题。这桩中国抗战史上未了的公案,让衡阳保卫战至今不能象常德保卫战、长沙会战一样受到公正评价的最终原因。

    对于衡阳保卫战的评价,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陈小楠在《孤城落日—衡阳血战全纪录》开场白中说:

    “1944年可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一个月份,人们所熟知的就是电影《拯救大兵瑞恩》里所记载的欧洲战场6月6号诺曼底登陆,而实际上那个月在亚洲,还有两个战场,双方出动的兵力和战斗之惨烈,决不逊于诺曼底登陆,一个是没有多少人知道的6月15号太平洋战场上的塞班岛的浴血战,再一个就是更少人知道的在中国战场上从6月16号日军开始进攻长沙衡阳的长衡会战,三个战场双方出动的兵力都在20万以上,总数有100万的兵力,可以说是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和轴心国之间的决战,10万多士兵在这三个战场上丧生。”

    “中国战场上的长衡会战,是日本一号作战计划的重要一环,日军从6月16号开始进攻长沙,6月18号长沙失陷,然后兵锋直逼衡阳,展开了日本战史所称中日战争中最重要和日军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城市争夺战”

   “这是一座抗日战场中政府唯一命名的抗日名城,这是一座在当时被全世界注视中心的英雄城市,这是一场中国八年抗战史中最为惨烈的城市保卫战,这是一场被称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城市争夺战,它就是衡阳保卫战。它发生在1944年,它历时47天,影响整个抗战战局,使日本军队付出了最为惨重的代价。”

    1944年1月,日军发动“一号作战计划”,(中方史称豫湘桂战役),1944年4月至5月,日军突破国军的黄河南岸的防御阵地,迅速攻陷洛阳、郑州、许昌等要地,进入湖南。6月19日攻陷长沙。在攻破长沙城之后的当天,数万日军迅速南下株洲、渌水,直逼衡阳,叫嚣在一天之内拿下衡阳。6月23日震惊中外的衡阳保卫战打响。

    衡阳保卫战从1944年6月23日开始,到8月8日结束,历时47天,方先觉所率领的第10军以不足1.7万人的兵力,吸引了日军5个师团10多万人的部队,而且使日军受到了空前的重创,创下了以少战多,歼敌数万,击毙日军高级军官300余人的辉煌战绩。

    在援军不至、弹尽粮绝、无力再战的情况下,向蒋介石发出“来生再见”的最后一电之后,组织突袭未成,方先觉将军为保全士兵生命,提出有条件的停战。这期间,日军冲进指挥部,方先觉等将领被俘。在与日军谈判中,日军把原来口头答应有条件的停战变为无条件投降。方先觉将军于1944年8月8日下令放下武器,第十军停止了抵抗。至此,衡阳这座孤城在坚守了47天后陷落了。中国革命军第十军全军覆灭。方先觉将军等将领被囚。3个多月后,方先觉等5位将领摆脱敌人监视,成功脱逃,回归重庆。受到重庆人民的英雄归来后的欢迎,几位将领也受到国民政府的褒奖。

   战后日方承认衡阳保卫战中伤亡48000人,而据美国国会图书馆资料记载:“衡阳保卫战,10万以上的日军包围了1.7万名中国军人。当中国军队在衡阳击败日本的第二波进攻并击毙2.5万日军之后,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倒台。经47天血战之后,衡阳于8月8日陷落。日军死伤超过7万人,其中4.8万人被击毙;中国死伤1.5万人,其中7400人捐躯……”

    但是,1944年12月25日,延安《解放日报》全文转载了所谓方先觉将军在衡阳陷落后与日本《每日新闻》记者的谈话。在这篇谈话中,说方先觉对日军进行了吹捧,称赞“日军之神勇,巧妙之战术”,说“相信余之败北,并非败于军事,而实败于正义”;表示决心跟随汪精卫之后当汉奸,“今后决定参加和平阵营”;并谈到为什么率部投降,说“此固系本人之意见,同时亦为四师长之意见。余早有此私见,未敢轻易宣布,既而得到日军之劝告,始披沥投效决意,并无一人反对。”

    此文一出,全国一片哗然,方将军从一个“张睢阳”式的民族英雄变成了一个投降敌国的贪生怕死的汉奸。这篇日本《每日新闻》记者的谈话以及参加过衡阳保卫战的暂编五十四师少将师长饶少伟在解放后写的回忆录《方先觉衡阳投敌经过》把方先觉衡阳投敌“坐实”。 

    从此,衡阳保卫战、方先觉将军本人以及在衡阳保卫战中浴血牺牲的第十军将士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70年来至今无法翻身。

 

   面对衡阳保卫战47天浴血孤城的最后无奈结局,我始终无法看破70年前的这场中国八年抗战史中最为惨烈的城市保卫战所出现的历史巨大迷局。

 

    今年是衡阳保卫战70周年,如何揭开衡阳保卫战结局之真相?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还70年前衡阳保卫战英勇的第十军将士包括方先觉将军本人以清白,揭露小日本卑鄙险恶之用心。

    对关于衡阳保卫战的最重要的“协议停战”或“投敌”的界定问题,我们需要转换一个新的视角,能否为今后对衡阳保卫战的研究打开一个新的缺口。

1、衡阳保卫战从当时的中国战区和当时的第九战区来说,都是一场明知不可以胜而不得不为之的一场恶战。对于参战的第十军来说,兵力的严重不足,加上第十军乃至方先觉将军本人和薛岳长官的矛盾也为后来的结局留下后患。

2、衡阳保卫战开战前史迪威将军和中国战区最高长官蒋介石的矛盾是后来衡阳保卫战战败结局的又一根本因素。史迪威为争夺中国战区的最高指挥权,对国内战场处处制肘,扣押美方援华物资,限制陈纳德的第十四飞行大队等。如果在缅甸的远征军回国,衡阳保卫战的结局不会是这样,历史将会改写。

3、在衡阳城破前的1944年8月3日,守军有一个为突围设计的“诈降”行动,但是这个诈降行动因泄密导致失败,更由于通信的中断,因下撤伤员而出现的“白旗”导致了几个阵地的混乱,加速了衡阳城被攻陷。 

4、关于停战(或投敌)问题不能像现在的所有的书籍、学者那样笼统。第十军基于当时的战场情况和外部援军的情况,的确是向日军提出了停火协议,日军当时口头是同意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即:是停火!不是投降!这是界定衡阳保卫战是非功过的重要原则。

5、第十军的确有一个和日本人谈判的过程,《我在第九战区—罗文波口述,梦柯整理》一文中从罗文波这一个亲历衡阳保卫战的排长的口述中有具体的明证:

“……方军长进屋去与日本人谈判。谈了有一个多小时,内容包括不可以虐待俘虏、给伤员疗伤等等。谈完后,方军长走出屋来,向我们喊:“兄弟们,不用怕,生死由命!”

6、谈判的确发生了变故和逆转!日本人在第十军提出停火要求之间,并未停止攻城,在城北组织了一次突袭,城破,方将军等被俘。日军胜券在握,自然不能按原来的停火协议办,这是小日本人的惯用伎俩。同时,由于日本大本营不同意,成为后来日本人所强迫的“要求第十军无条件投降”。

7、关于第十军的所谓“无条件的投降”和所谓“先和军”问题,是日本单方面的宣布的。或者是为了宣传的需要而强加于第十军的说法。而后来国内所有战史的书籍也沿用这个说法。就引起了无穷的后患。查遍所有书籍和资料,包括方将军本人在内和当时第十军的亲历者战士、军官,无一说是投降一说。中日双方到现在都拿不出当时投降的签字文件。所以,我看在这个问题我们是上了小日本的当了。 

    从各种资料情况分析看,衡阳保卫战的结局到底是战争中特定条件下的“停战”还是“投降”或投敌,我的研究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守衡阳的英勇的第十军将士在外无支援,弹尽粮绝、死伤惨重、无力再战同时又给日军以巨大杀伤守城47天后,为保全受伤士兵和不被日军屠城,有条件的向交战日军提出“停战”协议。但是由于城破,日军卑鄙狡诈地反过来不同意先前答应的停战条件,要求第十军无条件投降。此时的第十军包括方先觉将军已无力回天。事实上,衡阳城陷落后,日军对被俘的包括方将军本人及其他军官和士兵,基本没有大的屠杀行为,(有记载,日军为逼被俘第十军加入“先和军”曾押葛先才师长看枪杀伤兵)对军官和士兵的看守也并不是十分严,基本上是遵循了先前提出的“停战”协议中的条件。只是日本人为了宣传的需要,一定会对外说第十军是无条件投降,而这个“无条件投降”是方先觉将军和第十军将士所不能承认的。才有了在衡阳保卫战70年之后的今天还有“投降”一说,包括学者在内的许多人上了小日本的当,被蒙在了鼓里!

    真正在这其中作祟的是那篇所谓的方先觉将军与日本《每日新闻》记者的那篇谈话记录,明眼人都可以看出那是一份明显是伪造的新闻,而且是写得十分拙劣的新闻。我要问的是:如果按与方先觉将军日本记者的谈话记录,方将军早有私见要投靠汪伪,那么方将军和第十军为何要在衡阳城浴血孤城坚守47天?他们为什么出逃后并没有跑到南京,而是千辛万苦地返回重庆?这样浅显的道理难道都不懂?

掩盖不了的谎言殊死的血战衡阳保卫战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许多人不相信自己的英雄,而要相信一个日本记者毫无根据的“妙笔生花”,为了所谓的“派别之争”而置民族利益于不顾,有意利用敌国言论打击对方,实际是被日本人利用,做了“亲者痛、仇者快”蠢事。所以,我在这里严正地指出,这篇日本《每日新闻》记者的谈话记录是伪造的,它伪造了历史!它祸害极大,它让衡阳保卫战浴血牺牲的英烈至今不能瞑目,让衡阳保卫战的英雄们至今不能得到应有的尊严。著名学者纪连海先生在衡阳“石鼓讲坛”衡阳保卫战专题讲座中在讲到这个问题时曾尖锐地指出“你看到的不是真相!”

    台湾学者郑浪平在《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中也早就指出“中国第十军在衡阳的保卫战事实是以交涉之“终战”而结束,而非投降日军。但是,事后横山勇却宣布,日军终于攻陷衡阳,完成“围歼”华军的第十军,把原先答应第十军的“终战”礼遇,改成“俘虏”的对待,这是中日战争中,华军唯一被“俘虏”的师级以上单位。但是自日皇以下的日军高级指挥部,对于方先觉的第十军,作战如此之勇猛,都表示了无限的敬意。”

    至于饶少伟在解放后写的回忆录《方先觉衡阳投敌经过》指证方先觉衡阳投敌,有多篇文章指出,饶少伟的这篇在50年代中任湖南省参事室参事写的回忆录,是在政治的高压下的产物,有违心之嫌,不能全部采信。

所以,当一个历史的表象湮没了历史的真相,就使英雄蒙上了不白之冤,而造成了到今天还说不清道不白的历史冤案啊!

   可喜的是在近几年的描写和反映常德保卫战、长沙会战的影视作品之中,对于第十军和方先觉将军的形象塑造都是一位坚决地抗战将领而不是一个猥琐的、贪生怕死的汉奸形象,这也从侧面应证了大家对第十军和方将军在中国抗战史上的历史地位认可。

    今年是纪念衡阳保卫战70周年,发生在1944年的衡阳保卫战是中国军民为了捍卫民族独立和自由与日本法西斯进行的一场殊死的血战,它与盟军在欧洲大陆及太平洋战场上的反攻遥相呼应,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书写了光辉而又感人的一页。挖掘和整理衡阳保卫战这一段历史,可以使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中国人民英勇抗日这一血写的事实是任何人都抹杀不掉的,也是任何墨写的谎言都掩盖不了的。

标签:秦玉海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