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尸体塑化技术的相关介绍
人们对死者应该是尊重的,都说死者为大,而在医学上尸体塑化是用于解剖学上的一种技术,是通过一些特定的药物和特定的方法将遗体保存,制成标本,又被叫做“塑化人”,一起去看看吧。
尸体塑化
基本信息
尸体塑化是用于解剖学上的一种技术,通过在真空中去除尸体液体和脂肪,然后用硅、环氧树脂等聚合物代替 ,因为这种处理方法不使用甲醛等化学物质,所以处理后的标本不再腐化或有异味。待聚合物变硬,人体组织就会以自然形态固定完好,且保留了原始样本中大部分的特征,甚至可以在显微镜下显示人体细胞的本来面貌。用这种方法处理过的标本又被叫做“塑化人”。
引争议
这位33岁的美国达拉斯房地产经纪人是同意捐赠其身体用于塑化遗体塑化(plastination)的7000人中的一个。对于其它捐赠者,塑化只是死后的独特旅行。49岁的主妇苏珊(Susan Baxter)表示她决定捐赠部分器官,因为她反对数千美元的葬礼高花费。她说:“我的家人因葬礼价格而去塔希提岛(位于南太平洋)。这何我要在箱子里举行葬礼?他们这样做有什么乐趣呢?”
她的决定有多种原因。大约30年前,苏珊被诊断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引发剧痛。她说如果她的器官被保存和展示出来,人们就能了解这一疾病。她说:“这就是你不想成为骨灰或蠕虫的食物,而想成为不在地下埋藏的一种资产。”
尸体塑化
人体塑化技术
报道说,1977年,德国解剖学家贡特尔·冯·哈根斯(Gunther von Hagens)最早研发出人体塑化技术,并将其推广开来。现年62岁的哈根斯已在世界各地举办多场名为“人体世界”的解剖展,展出塑化后的真实人体标本。其中一些标本被剥去皮肤、解剖,露出里面的器官。还有一部分人体标本保存完整,塑化成为特定姿势,如篮球运动员的投篮动作,或跑步时张腿阔步的姿态.“人体世界”展览引发多方争议,许多人认为展览的科学价值不高,并且是对人体的不尊重。但哈根斯始终坚持研究对人们理解自己身体构造有很大帮助.展览对很多人来说,确实会造成审美上的冲击,但人们对自己的身体也需持开放态度,”哈根斯说,“人们会喜欢上这些标本,将它们深深印在脑海里。
”自1995年“人体世界”在日本首次展出以来,共有来自全世界35个国家的2200万人参观过这一类似的展览。1983年,哈根斯启动遗体捐献项目。至今已有7652人同意捐献他们的遗体塑化。把自己的身体捐献给科学,尤其是供塑化之用,是一种对后代最有意义的做法,”北美地区遗体捐献负责人乔治娜·戈麦斯(Georgina Gomez)说。她本人也是遗体捐献人之一。参观完展览,我更确定了捐献遗体的念头,”欧文斯说,“我一直相信科学和医学。对我来说,这是对生命的一种赞颂,让我死后的身体还能继续为解剖学研究做出贡献。”
通过我的介绍,想必大家对尸体塑化了解更多一些了吧?如果你还有别的疑问,欢迎关注我们的信息,一定竭诚为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