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街(手机版)
首页 > 奇闻异事

唐朝狗咬人官司的雷人判决

作者:奇闻街  来源:网络转载  阅读:415

《三字经》说:“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之一,在几千年前就被人类驯化而入家畜之列,它的主要任务是看家护院、守夜防患。狗的个性虽然对主人忠诚,但也常常招惹是非,其中狗咬人自古至今是民间屡见不鲜的事件,也往往是引发邻里纠纷的一个不安定因素。令人想像不到的是,唐代律令对狗咬人这样的小小民事案件,竟作出了详细而明确的处理规定,他们以法律为准绳,把狗分成了遵纪守法的狗和违法乱纪的狗,对违法乱纪的狗,视其情节,给予相应处理。同时对违法养狗的人,也制定了承担的法律责任。  
在唐代,如果出现狗咬人的事儿,首先是要弄清楚几个问题:是狗主动攻击人,还是人故意放狗咬,是明知狗咬人而管不好,还是被咬的人故意逗狗而被咬。弄清了这几个问题,对人和狗的处理就好办了,只要翻开《唐律疏议厩库》就能找到合适的处理办法。
  最不听话的狗是爱惹是生非型的狗,它们往往向过路的行人主动发威,伤害无故。对这样的狗,唐朝的律令处理态度是坚决的,手段也是非常严厉的,让现在的动物保护者绝对无法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行人是没有责任的,狗要承担全部的法律责任。《唐令拾遗·杂令第三十三》“畜产抵人”条规定:“啮人者,截两耳”。对这样的狗,人们要用剪刀把它的两只耳朵剪掉,借以惩罚。
  当然,很多狗咬人事件的责任并不完全都在狗,而狗的主人没有管理好自己的狗也往往是造成狗咬人事件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凡是出现这种情况,狗咬了人,狗和狗的主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唐律》规定,“以不施标帜羁绊及狂犬不杀之故,致杀伤人者,以过失论。过失者,各依其罪从赎法。”由于养狗者的过失而导致狗咬人的,则各依其罪予以赔偿。所以养的狗要拴好,狂犬要杀掉,否则,如果出现狗咬人事件,人和狗都要受到处罚,各笞四十。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养狗的人故意放狗咬死咬伤人,这种行为是极端恶劣的。《唐律》为此专门设置了一条惩处的条款叫“故放令杀伤人”。故意放狗者,减斗杀伤一等。唐律把杀人行为分为故杀、斗杀和戏杀三种。“斗杀”是指“原无杀心,因相斗殴而杀人者”,此相当于现代的伤害致死罪。同时,在量刑时还要考虑狗咬的人贵贱、尊卑、长幼、亲属等情况,酌情加减治罪。
上一篇:女子缠足的千年政治导向
下一篇:往事:“女汉奸”走红一时 60年前卖什么书

热门推荐

精彩推荐


站点地图|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或由网友自行发布,我们对此不负任何责任,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2017-2021 奇闻街 版权所有 |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