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蒙最喜欢萌物搞笑类表情包,他并不认为这些会影响交流。“好多朋友说,看到长辈发的表情包总觉得有代沟,不知怎么回复,其实没关系啊。”在李蒙眼中,表情包就是为了传情达意,形式如何并不重要,“长辈们会用智能手机,难道不更该高兴吗?本就是娱乐、放松交流,何必认真呢?”
本科生杨育松同样喜欢“萌系生物”的表情包,“暴走漫画”也颇得他喜爱。简单的手绘表情,融合日常生活的笑话段子,或夸张,或讽刺。当然,他也不排斥某些带点“污”和“丧”的表情包。
而对于那些色彩鲜艳、形象“酷炫”的表情包,杨育松却很不“感冒”,认为是“长辈用的”。平日与长辈交流时,他也尽量挑没字的表情图给长辈发。有一回,杨育松给妈妈发了一个“特妈宝型”的表情,结果妈妈却问了一句“有什么事”,“完全不在同一个频道嘛。”
年将四十的罗丽君喜欢在家族群里发“内涵”表情包。原以为长辈不会明白,但她发现,长辈们甚至比年轻人更喜欢用表情包表达情绪,有些表情包甚至让她感到“辣眼睛”。
据腾云智库研究发现,2016年,微信中日均发消息仅占总次数20%左右的父辈群体,所使用的表情包却已成为网络上风靡一时的潮流符号。研究进一步指出,父辈群体使用的表情包具有高饱和度色彩、字体样式多变华丽、动态多为频闪、旋转、充满“正能量”等特点。
表情包“3.0时代”,各种版本和风格的表情包从哪里来?记者了解到,目前活跃于微信、QQ平台上的各种新型表情包,大多并非腾讯公司专门设计生产,而是由“民间生产”——第三方(网友、公司等)创作上传、分享流通。
在微信表情开放平台上,有“投稿指南”“最新公告”和“常见问题”三大类。点击“投稿指南”,能看到相关表情制作规范、表情审核标准、真人表情投稿等入口。此外,该平台也会定期按月发布“微信投稿表情月度榜”,进入榜单的表情包多以萌娃萌物、明星表情包、动漫形象设计等为主。
武汉大学大四学生杨景桢,去年制作投稿了一组展现运动员风采的表情包,最终获得某全国表情包创意大赛第二名,其表情包也被某输入法收录。她坦承,自己做表情包的时间并不久,“最开始做是为娱乐自己、娱乐他人”。杨景桢回忆,从发现灵感到构思,再到手绘设计、扫描、调色等环节,几乎每一个表情包要花费两小时左右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