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街(手机版)
首页 > 奇闻异事

走近贵州彝族最原始的信仰仪式"撮泰吉"

作者:奇闻街  来源:网络转载  阅读:612
贵州省毕节赫章“撮泰吉”为彝文译音,“撮”字意为鬼,“泰”意为变化,“吉”意为游戏,通译为“变人戏”,或“人类刚刚变成的时候”、“人类变化的戏”。其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彝文典籍中亦无记载。下面就和小编去了解一下吧。

走近贵州彝族最原始的信仰仪式"撮泰吉"

  该活动由四个环节组成,即开场祭祀、表演戏剧、舞狮喜庆、收场祭祀(扫火星)。祭祀开场,由山神老人(村中人扮演)惹戛阿布领着几个脸罩面具的"撮泰"老人(即进化时朋的人类始祖,由村中人扮演),手拄棍棒,踉踉跄跄,发出猿猴般的怪叫声,装着从遥远的原始森林走来。他们向天地、祖先、山神、谷神斟酒祭祀。祭祀完毕,跳起"铃挡舞"(一种占老的祭祀舞蹈)。接着表演戏剧。这种戏的内容是反映先民创业、 繁衍和迁徒的历史等。

走近贵州彝族最原始的信仰仪式"撮泰吉"

  撮泰吉表演演员共有13人,6人扮人物,3人扮狮子,2人扮牛,2人敲锣打钹。6个人物是:山林老人惹戛阿布,做巫师装扮,不戴面具;阿布摩,彝族老爷爷,1700岁,戴白胡须面具;阿达姆,彝族老奶奶,1500岁,戴无须面具;麻洪摩,苗族老人,1200岁,戴黑胡须面具;嘿布,汉族老人,1000岁,戴兔唇面具;阿安,阿布摩和阿达姆之子,戴无须面具。

走近贵州彝族最原始的信仰仪式"撮泰吉"

  据说原来戏中并无阿安出场,演出时只是用一个布包代替他,后来演出"撮泰吉"才加入了阿安这一角色,因为"戏演了这么多年,他也该长大了"。面具通常长约一尺,前额突出,鼻子直长,眼睛及嘴部挖出空洞,用锅烟涂为黑色,又以石灰及粉笔在额头和脸部勾出各种线条,黑白相间,极显粗犷、神秘、森严、古朴。表演中不戴面具者为山林老人或山神(2000岁),是自然与智慧的化身。

  撮泰吉面具雕刻不分男女貌相,靠戴胡须和用粉笔画不同形状的线条来区分角色的性别与老少。图为阿布摩,意为“老爷爷”,传说有1700岁,是智慧长者。在戏中充当民族迁徙、生产劳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德高望重。面具有飘逸的白胡须,再用粉笔画上横的波浪线条,作为长寿及智慧的印记。面具雕刻不分男女貌相,靠戴胡须和用粉笔画不同形状的线条来区分角色的性别与老少。

  意为“老奶奶”,传说有1500岁,是阿布摩的配偶。每个面具的白线纹饰都不相同,或横或竖、或粗或细,有的做放射状,有的呈波浪形。意为“苗族老人”,传说有1200岁,面部皱纹为斜竖状,胡须黑色。每个面具的白线纹饰都不相同,或横或竖、或粗或细,有的做放射状,有的呈波浪形。意为“汉族老人”,传说有1000岁,面具为兔唇,画竖状白波浪“撮泰吉”的亲密接触线条纹饰,表示年纪较轻。 

  每个面具的白线纹饰都不相同,或横或竖、或粗或细,有的做放射状,有的呈波浪形。撮泰吉表演主要分为祭祀、耕作、喜庆、扫寨四个部分,其中耕作是全戏的核心,主要反映彝族迁徙、农耕、繁衍的历史。正月十五的扫寨即“扫火星”活动将整个撮泰吉演出推向高潮,表演者走村串寨,扫除灾难和瘟疫,祝愿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每到一家,他们都要坐在火塘边念一段吉祥祝辞,并向主人索要鸡蛋和麻,走时再从柴房四角扯一把草。之后来到寨边路口,把三个鸡蛋埋入土中,点燃茅草,将其余鸡蛋煮熟分食,口中念“火星走了,火星走了”。

上一篇:蓝牙耳机创意图片 开关按钮的灵感
下一篇:美国男子全身插满1501枚钢针 就是为了创纪录

热门推荐

精彩推荐


站点地图|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或由网友自行发布,我们对此不负任何责任,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2017-2021 奇闻街 版权所有 |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