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闻街(手机版)
首页 > 奇闻异事

走进贵州苗族 体验洞葬风俗

作者:奇闻街  来源:网络转载  阅读:919
入土为安,是我国数千年来的传统殡葬方式。但从唐朝中期至今的1200多年以来,生活在平坝县齐伯乡桃花村的苗族同胞并不这么想,他们有着极为独特的丧葬方式—洞葬,即人死后,将逝者的遗体装棺入殓后,安葬在村子里一个山洞中。

走进贵州苗族 体验洞葬风俗

  由于刘姓姑娘生母早逝,后母待她非常刻薄,刘姓姑娘常常吃不饱穿不暖,受尽了折磨。一次过节,家里打粑粑杀鸡庆祝,但狠心的后母仍然不给姑娘吃。嘴馋的姑娘趁后母不注意,抓起一块炒好的鸡就送进嘴里,然而还是被后母当场发现了,并被狠狠训斥了一顿。姑娘不敢咀嚼,喉头被整块鸡骨头当即卡死。

  以为姑娘已经断气了,狠心的后母便将她丢在村寨后的一个山洞里,也不用任何东西掩埋。后生知道此事后,赶来向姑娘后母索回铜手镯信物,但后母说姑娘戴的手镯太紧了取不下,要后生自己去岩洞里取。后生寻到山洞看见姑娘后痛哭了一场,尔后拉着姑娘的手取手镯。突然,姑娘苏醒过来了,后生转悲为喜,将姑娘接回家成了亲。

走进贵州苗族 体验洞葬风俗

  从那以后,桃花冲苗家死了亲人后都将棺材安放于此洞中,希望死者都跳起来,复活再生。而这个山洞就是现今的棺材洞。

  但是,并非所有的苗家刘姓死者都能安置在洞中。在当地人的习俗里,死后棺木存放洞中叫“进城”,土葬田野叫“下乡”。非正常死亡的就不能“进城”,只能“下乡”了。而每年清明时节,死者亲属入洞漆棺,则称为“上坟”。

  如今,棺材洞作为研究民族历史、葬俗传统工艺的重要“标本库”,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走进贵州苗族 体验洞葬风俗

  洞葬,民间有民间朴素的说法,但在学者眼中则有其浪漫的解释。比如,一位高坡的苗族学者认为:“他们(指苗族)的祖先居住在黄河流域,神农氏就是他们的老祖宗,由于战争失败的历史原因,祖先们被迫迁徙到南方大山之中。甲定,苗语念‘翁勒翁咒’,意思是‘洪水黄河’。他们的先人一代一代梦想重返故土,以便扶柩还乡,故有‘洞葬’之习。”

  通常认为,苗族的先民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即距今5000多年前的“九黎”部落,蚩尤为其首领,在争夺中原的涿鹿大战中,不敌黄帝部落,败走南方,盘踞长江中下游一带,形成新的部落联盟,史称“三苗”。在新一轮的争夺中,他们再一次败给了尧、舜、禹领导的部落,被迫迁徙,其中有一部分辗转来到贵州境内定居。

走进贵州苗族 体验洞葬风俗

  迁徙是苗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贵州很多地区的苗族古歌里,都有关于苗人祖先迁徙的歌咏之辞。把洞葬之俗与历史联系起来,聊备一说,也许并不全是臆造。

  很多专家提出,洞葬不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亦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加之洞葬周边自然风光均较优美,周边苗寨多保存有完好的节庆、服饰、饮食、建筑等传统文化,是贵州进行民族文化遗产宣介、展示并使之产生社会效应的理想场地。

上一篇:蓝牙耳机创意图片 开关按钮的灵感
下一篇:美国男子全身插满1501枚钢针 就是为了创纪录

热门推荐

精彩推荐


站点地图|网站地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或由网友自行发布,我们对此不负任何责任,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2017-2021 奇闻街 版权所有 |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