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万里长,险段在荆江”。荆江无疑是长江最险要的河段。十百四十公里的下荆江,如果以直线距离计算,只有八十公里。因为江流在这里绕了十六个大弯,所以曲线一量必然远远超过八十公里。荆江历来以“九曲回肠”而著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万里长江从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矾,长四百二十三公里,因属古代荆州地区,所以取名荆江。其中,自枝江至藕池口长约一百八十公里称为上荆江;自藕池口以下至湖南洞庭湖出口处城陵矶之间长约二百四十公里称做下荆江。
    如果从河流学的角度而论,荆江是历史时期长江河床演变最为典型的河段。其中,上荆江由于河床构造运动与流向一致,增强了河流的纵向流速,河岸沉积物胶结程度也较紧密,因此相对比较稳定;而下荆江河水流向与河床构造运动呈垂直相交,横向环流的冲刷作用显著,河岸沉积物也比较松散,易被流水掏空,因而在历史时期逐渐发育成为典型的“自由河曲”,即蜿蜒性河道。其曲折系数达到二点零一至三点五七,因此如此弯弯曲曲。其曲折率在我国蜿蜒性河道中居首位。而其中的孙良洲弯道河道长度为二十余里,直线距离不到一里,曲折率却高达二十五度如果在孙良洲河弯最窄处的一侧,一是步行,一是乘轮船同时向另一侧迸发,步行到达后可以从从容容地吃一顿饭,轮船才姗姗来到。人们根据河弯的平面形状,把类似孙良洲这样的河弯称为“河环”。
    “九曲回肠”是怎么形成的呢?让我们先回到遥远的古代。先秦时期,长江出江陵进入范围广阔的云梦泽以后,荆江河槽淹没于江汉平原古云梦泽所在的湖沼中,河床形态还不甚显著,荆江以泛滥漫流的形式向东南汇注。
    秦汉时期,由于长江泥沙长期在云梦泽一带沉积,以江陵为顶点的荆江三角洲开始形成。江水呈扇状分流,向东向南扩散。处于高度湖沼阶段的下荆江,开始出现一些分流水道,如夏水、涌水等。荆江主泓道偏在三角洲的西南一边。魏晋南北朝时期,荆江两岸出现许多穴口和汊流,使江水流量分泄,沙洲发育。三角洲向东南发展的同时,迫使云梦泽主体向下推移。据《水经注》记载,在今石首境内的下荆江河床已开始形成,江中多沙洲而呈汊流发育。
    唐宋时期,随着监利县境云梦泽的解体消失,及上荆江河段穴口淤塞,荆江统一河床最后塑造完成。当时,在荆江两岸仍有二十多个穴口,加上江北有扬水、夏水、鹤水分流,对下荆江流量起着调节作用。因此,史称“宋以前,诸穴畅通,故江患差少”,足见当时河床仍然比较稳定。
    南宋以后,是荆江河道变化最大的时期。南宋时,金兵占据了北方,汉族人民大规模南迁,沿江筑堤围垸,扩大垦殖,荆江两岸穴口汊流,几乎完全堵塞。堤垸制止了河流在洪汛期向河漫滩漫溢,把水流限制在河床里,由于混沙的大量沉积,抬高了河床。到了明代这些穴口又重新被洪水淹没。
    隆庆年间,疏浚了其中的调弦口穴。水流经过弯道时,由于环流离心力的作用,凹岸在主流的冲刷下,逐渐崩坍后退,泥沙则在水流较缓的凸岸淤积,河湾逐渐延长。下荆江就这样以增长河曲的长度来适应日益增长的流量。再加上人们在河曲凸岸新近沉积的沙滩上筑堤围垸,进行垦殖,又进一步巩固了凸岸的河床。原来单一顺直形迅速向蜿蜒河形方向转化,河流的曲度越来越大。这就是历史上“九曲回肠”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