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隆皇帝的40多个后妃中,有一位维吾尔族女子,她就是闻名遐迩的香妃。其实香妃是否遍体生香,根本无从考证。
关于香妃的传说,主要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喜剧。香妃天生丽质,身有异香,美貌绝伦。她家世居南疆叶尔羌,兄长因不满霍集占虐政,举家搬到伊犁。其兄在反对霍集占之战中,心向清朝,立下功劳。他们受召,到了京师,后来长住在北京。香妃入宫,受到皇太后的喜爱和乾隆帝的宠幸,生活过得很幸福。香妃死后,乾隆悲痛不已,恩准将香妃尸骨运回新疆喀什入葬。
第二个版本,是悲剧。香妃是乾隆年间平定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乱时,被掳进皇宫的。乾隆因其貌美,且体有异香,而册封为香妃,并对她大加恩宠。但香妃矢志守节,随身怀刃,准备杀帝报仇。皇太后闻讯,召香妃入宫,将她赐死,后葬到清东陵。《清史演义》、《清朝野史大观》以及金庸《书剑恩仇录》等书,所描写的故事大体都是这个版本。戏剧《香妃恨》、《香妃》,以及20世纪50年代上演的《伊帕尔汗》等,也都是按照这个悲剧故事编写的。但这个传说没有历史根据,所以不能取信。
关于香妃的墓地,也是一个谜。1788年香妃病逝,80岁的乾隆帝老泪纵横,也曾生出将香妃的遗体送回喀什安葬的念头,但这有悖于大清祖传皇规。按规定,清朝的后妃只能葬于皇家的东陵后妃园寝中,绝不准移送原籍。乾隆陷入“两难”,在惆怅纠结之中,忽然茅塞顿开:香妃、香妃,何不在名字上做做文章?一个万全之策应运而生。他命令雕工匠仿照香妃生前的体形相貌,加工了一个与真香妃样一模一样的“香妃”。全身裹以白布,只留出面部以便香妃的家人吊唁。这居然蒙过了一大家族人。此时被册封为辅国公的香妃的哥哥图尔都亦已去世,乾隆便传旨将其兄妹俩一真一假两具遗体同时迁葬喀什,由香妃的家人护送灵柩回新疆。
一百多人的抬尸队伍,历经半年的艰难跋涉终于到达目的地。香妃的亲人们查看了香妃和她哥哥的遗体面容,确认无误后即刻下葬入穴。而真香妃的遗体早已隐秘地葬在了清东陵,由此人们只记住了香妃和香妃墓,而对于墓地的真正主人却疏于谈论。
2001年3月23日,安徽省砀山县城西关梨苑小区正在兴建商业住宅楼,人们在挖地基时,发现了一座古墓。古墓中为两棺合葬,主葬为二椁一棺,配棺为一单棺。两棺相距一米,主棺为上等楠木,配棺及椁位柏木。经专家对其服饰工艺研究考证,此墓中主人应是顺治年间女尸,距今至少有300余年。女尸出土后,曾有人推断她就是被害的“香妃”,其根据是其颈部有一处伤口,臀下还有个“香囊”。但是,经过复原后,女尸在生前25岁左右的面孔渐渐清晰:卵圆形脸、杏核眼、蒜头鼻、展翅眉、抿嘴、耳轮外张,一脸富贵之相。其头戴半环形金镶宝石的发卡,右插飞凤金钗,绿宝石耳坠,身着清冬服,白色兔毛领,十分漂亮。画像一出,女尸的身份也由此揭开了,原来她是清代一位一品官之夫人,尸体“还乡”后才埋葬于此。不过,这个夫人到底是谁,仍然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