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是宋元以来,在我国戏曲艺术和说唱艺术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历史传奇故事。老令公杨业、佘太君、七郎八虎、杨六郎杨延昭、杨宗保、穆桂英、杨文广、八姐、九妹,包括烧火丫头杨排风,几乎都是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 “金沙滩”一战,杨氏兄弟死伤殆尽,接着又是令公碰碑,七郎被害,五郎出家,四郎、八郎失踪。仅剩的六郎依然在为国征战。六郎死后,他的子孙——杨宗保和杨文广,仍然是保卫国家的中流砥柱。杨家不仅男性上战场,女性也个个是豪杰。穆桂英挂帅,百岁高龄的佘太君挂帅,让多少中华儿女热血沸腾。
然而,从史实角度来看,杨家将的故事只是戏曲小说对杨家忠勇殉国的悲剧性历史事件的艺术化演绎。真实的杨家将,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人。其中的代表人物也只有杨业、杨延昭和杨文广三位。
提起杨家将,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杨业。杨业本名杨重贵,其父杨信是麟州的土豪,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后来,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年少的杨重贵到太原。年少英武的杨重贵很被刘崇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因为杨业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的经验.于是宋太宗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为潘美节制。后遭到了潘美陷害。
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潘美逼杨业与辽国正面交锋,但却不遵守接应的约定,不顾杨业的死活,而逃走了。杨业身受几十处伤,左右殆尽,仍手刃敌军数百人,最后杨业筋疲力尽,战马又受了重伤,于是为辽军生擒。杨业的长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辽史》中对杨业的死大书特书,可见他们对杨业的忌惮。而宋朝方面所记载夺取山西四州的功绩,却全算在了潘美的头上。实际上是潘美导致了杨业的死,但潘美是国戚宿将,宋太宗也只能大事化小了。
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本名杨延郎,为了避讳而改名为杨延昭。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必然带杨延昭同行。杨延昭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逐渐成长,成年以后,也成为了一个职业军人。
杨业阵亡以后,杨延昭由供奉官升迁为崇仪副使。后来又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在河北的边防前线任职。杨延昭因卓著的战绩,屡次升迁。景德二年,杨延昭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杨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卒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宋真宗听到杨延昭去世的消息,极为悲痛,派使者护灵而归,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北宋朝廷录用杨延昭的三个儿子为官,并且常从杨延昭的门客中选取有才能的人为官。
杨延昭英勇善战,所得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风简朴,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继承了杨业的作风。杨延昭每战都身先士卒,获得功劳便与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乐于为他效命。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称他为杨六郎。杨延昭正好处在北宋对辽国进行防御的时期,他为了保卫宋朝的边防而奋战,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并没有建立起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因为此时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而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间摇摆,只是防御。但是杨文广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心报国的传统。
经过漫长的发展,原本只有三代的杨家将被写成了五代;原本只是男儿的铁血沙场,又融入了余太君、穆桂英等如花的女英雄。民间之所以演绎出“杨家将”这一反抗外族侵略的英雄“群像”,源于宋元以来深受外族侵扰的北方人民,对这些英雄的纪念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