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祥和美好的开端并没有持续多久。
1637年,在和平共处了十几年之后,白人移民和印第安土著之间的矛盾终于围绕土地问题展开了。随着移民潮的到来,白人根据自己的生产方式,把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转化成商品和财富。而印第安人的信仰观念是万物有灵,他们把自然看成家园,认为超出生存需要的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必会招致恶报。
那一年,移民而来的英国人和印第安人之间的佩科特战争在新英格兰地区爆发。这次屠杀中,所有印第安部落里的妇女和十四岁以上的孩子全都被抓来当奴隶卖,剩下的一律处死。英属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当权者约翰·温斯罗普宣布:这一天应该成为庆祝日,要赞美上帝帮了他们大忙,让他们迅速征服了康涅狄格州佩科特部的印第安人,取得了胜利。他正式宣布的“感恩节”的诞生。1641年,荷兰殖民者和英国殖民者一起在新英格兰地区疯狂屠杀印第安人之后,教会提出再过一次“感恩节”。除了大吃大喝外,他们还在曼哈顿的大街小巷玩起踢球(印第安人的脑袋)的游戏。
美国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特纳认为 “每条边疆都是通过一系列对印第安人的战争而获得的。”那显然不是一个田园牧歌式的交流过程,而是伴随着残酷的驱赶、征战和杀伐。而这种土地和资源的纷争只是战争的导火索和表层原因。其深层原因是欧洲人深受基督教中“一切不符合基督教规范、不信仰基督教的群体都是野蛮人”的教条影响,将印第安人等同于“森林野人”。而作为“高贵的”盎格鲁-撒克逊白种人,有着上帝所赋予的使命,那就是要将文明与基督教传遍新世界,征服落后文明与野蛮部落。
可以说,早期的感恩节并非单纯宴饮狂欢的美好,而是沾满了血腥和屠杀的气息。但移民们认为这是上帝赐予他们物态空间(拓展土地)和精神空间(拓展基督信仰)的机会。这种恩赐“鼓励”形成了统一的身份意识。这一时期是基督教历史中最黑暗的一段,“感恩节”节日符号也从娱神演变为人与人之间血腥的助推器。
3 |